2016/7/24

使用底片的記錄與保存

去了一趟花蓮九天,共拍了24卷。

今年的拍攝卷數來到86卷,從2012年起(開始拍照的第二年)我就知道隨著底片越來越多,整理跟保存會是一項不小的工程,從那時候開始,我想到需要一個可以跨平台以數位的方式記錄下來東西(雖然我一直使用apple的東西,可是難保什麼時候apple會突然消失),手機的app有很多可以記錄,但是汰舊換新很快,只有一個東西不管app如何變化,資料一定都在就是:行事曆。
相機使用記錄

行事曆的app很多,不管用哪一個?都可以經由網路同步、可以分類、也可以備忘,可說是最方便記錄工具。
唯有把記錄跟歸檔做好,將來需用到的時候就會很方便,否則在茫茫底片海中如何撈照片?平時我只會記錄,使用的相機、、使用的鏡頭、拍攝的卷數、底片、拍攝期間的日期(據說以前的大師們很多只記錄到月份,甚至只記到年份而已)拍完後還會記錄在哪家相館沖掃的,地點平常不會特別去記。

相機使用記錄

可是如果像出去旅遊很多天,我就會在拍攝的下面memo第一張跟最後一張拍什麼,這樣就能從底片上找出來,進行保存分類。

相機使用記錄

最後,我會在底片保存套及縮圖上,寫上使用的相機、鏡頭、這台相機拍的第幾卷、底片種類、拍攝期間日期、沖掃的店家,我沒有特別去買無酸套來放底片,店家給什麼就用什麼,然後全部存在防潮箱裡。
至於底片保存的分類:
今年以前,都將底片依相機種類放在三孔資料夾裡(這個我都去書局看到什麼便宜就買什麼回來用),除了黑白跟正片會另外放別的資料夾。但是因為我常換相機,有的拍不到十卷就賣掉了,反而多了一個資料夾,所以,今年我改了一個方式,用年度來存放,然後打算再夾上一張記錄表,像下面這樣的表:

相機使用記錄

記錄這些其實只是一個習慣罷了,並不會花多少時間,反而會幫助將來歸檔或者分享的方便。
這次20幾卷通通回來後的對照跟手寫記錄,然後一卷一卷上傳到Flickr備份才是花時間,不過,這不就是做事嗎?

ps:在花蓮時已經把花蓮前幾天拍的送到彩韻,回到家後的第二天就收到沖掃好的底片了,但是還有更多的還沒送沖,有部分要送金霏林,黑白跟電影片還是要等卷數夠多才寄採韻,所以完整的旅行照片不知何時才能看到就是了。

2 則留言: